近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指出,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1
总体规划要求
《规划》要求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农田建设、生产、管护相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中的应用。
配套质量综合监测点,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田建设和管理测控系统,对工程建后管护和农田利用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实行农田灌溉排水等田间智能作业,提升生产精准化、智慧化水平。
《规划》强调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跟踪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推广免耕少耕、黑土地保护等技术措施,保护和持续提升耕地质量。
推进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科技应用,科学合理利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田间定位监测点布设密度符合要求,农田监测网络基本完善,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基本全覆盖,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提高。
《规划》明确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信息统一上图入库,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
《规划》指出综合运用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移动通信、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立体化监测监管体系,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
《规划》提出落实关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要求,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农田建设、保护、利用信息的互通共享。加强数据挖掘分析,为农田建设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2
什么是智慧农业?
规划中提到的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中的应用。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智慧农业。据统计,截至2021年,农业物联网设备安装数量将达到8000万台,年均增长20%。
智慧农业并不是简单的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产业中,而是将农业作为一个中心,依靠农业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结合。通过对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有效连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智能的农业生产,彻底的转变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的观念。
3
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如何实施?
传统农业作业过程中,无法对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条件、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及其他养分等这些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参数进行管理,主要依靠人的感知能力,存在着ji大的不准确性,农业生产也就成为一种粗放式管理,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为解决这一问题,晶合研发出智慧农业解决方案,使用各种农业监测仪实时监测各种影响作物的环境因子,对其精细化管理。
智慧农业是一个完整复杂的系统工程,智慧农业必须经过一个培育、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不断加大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智慧农业发展,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智慧农业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