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业的真正前途,应该站在自由贸易港的角度,放眼全世界来考虑。海南应该充分发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海南大学热带农作学院的技术优势,发挥热带农作物南繁基地的技术优势,向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地区进行技术推广。特别是在非洲建立大型的农业合作基地,在非洲进行农业初加工基地,在儋州洋浦建立农业深加工基地。
我国每年从全国各地抽调500名农业技术专家,无偿支援非洲,这是一支非常好的技术力量,但是并没有形成中非农业合作中的经济效益的源泉。在非洲的有些技术支持,当农业技术专家撤回后,那里的农业生产往往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农业基地,没有形成有实力的农业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和可持续性不强。
海南完全可以依托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与全国农业技术专家一起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合作机制,在非洲的各个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基地,推广普及海南的热带农业育种、肥料、农药和田间管理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技术,将一些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运往海南进行深加工。同时,也帮助大陆内地的大型农业深加工企业在非洲建立原料基地。
海南现在的农村以及农业企业,可以大量培训非洲的农业专业学生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现在非洲在中国的留学生每年大概有5000人,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学习农业的。海南可以吸收这样一部分,学生在海南的农业企业实习1~2年,这样就可以与非洲的学生、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建立起一种农业的合作关系。这种广泛的合作关系,将为海南的农业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我国的一带一路热带农业走出去研究中心,就设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这是海南农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对外合作窗口。热带农业技术也是海南的在全世界领先的技术。通过对外的农业技术合作和农业产能合作,来提升海南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全是可行的,这也将为海南农民走出去,打开了广阔的出路。海南的农民也将变得更加国际化,也可以参与全球的农业合作。
海南农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在于对外的农业技术输出,对外的农业投资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