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知识化、市场化 、生态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转变。这一发展新动向表明,基因农业、生态农业、 白色农业、海洋农业、都市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网上农业、太空农业、精准农业和优质农业将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20世纪后50年里,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变革与发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重建了农户经济,终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继而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1.市场化。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农业与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核心与实质则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这是当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从狭义上说,是指农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产量。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农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因此,农业的市场化不仅意味着农业生产本身的市场化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高,还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生产环节与服务都将实现市场化。过去20多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沿着市场化的道路不断前进,取得巨大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和农村总体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农村的市场主体和市场关系成长还不快。因此,我们应当按照推动农 业生产力与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与农村制度创新,全面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2.知识化。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掀起了农业知识化的新浪潮。这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潮流。所谓知识化,主要是指在生产的诸要素中,知识居于主导地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及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因此,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知识化的发展阶段。这突出表现为,在21世纪,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也就是农业信息化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不仅指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对此,笔者认为,不仅要用信息化带动与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而且要用信息化带动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不仅要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工业产业,而且要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传统农业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3.生态化。从现代文明形式的角度来看,现代文明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当今人类正进入生态时代。如果说世界农业发展的知识化是发展的大潮流,那么,世界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更是发展的大趋势。这是因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软化与绿化,即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知识化与生态化及其相互协调与融合发展,是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产业革命及其产业调整的实质与方向。所谓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是指农村社会各产业再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能源小,各种资源利用率高,生产的商品或服务多而废物最少,污染最轻,甚至无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即整个农业与农村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农村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从而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个良性循环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组织生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包括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保护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提高农业可持续 发展能力,还应当构建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统一的农业与农村经济体制及经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21世纪能顺应生态文明的新趋势。
4.集约化。农业集约化是相对于粗放农业而言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内需要着重解决的重大问题。能否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根本的转变,将直接决定着我国能否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因此,我们走农业集约型发展道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农业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 保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与最佳实现,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农业集约化是以两个关键部分为基础的:一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使其资源消耗最少化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二是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建设的集约经营,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5.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农业产业的不断分化和进化过程。它实际上表明了这样一种发展趋势,首先把某一尚带有自然经济色彩的农业生产和产品,改造成接近现代意义的“产业”,然后再实现农业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与转型。“十五”计划纲要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还要推进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产业化,即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产业经济化,以改革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与生态化、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这是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与历史任务。
6.立体化。在80年代我国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就通过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加工以及它们的巧妙结合,构建多物共栖、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能利用的高产、高效、生态集约农业生产系统,形成立体生产网状结构,称之为新型的立体农业。它是一种生态型集约农业生产形式,是生态农业的一种具体实现形态。这里所说的农业发展的立体化趋势,有三层含义:一是对“陆地”的“露天农业”的多种农作物进行立体布局。这是指在有限土地( 水域)面积内,分层次把具有共性、共栖关系或相互间无害的多种农业生物群体进行立体布局,实现传统的以水土为主的绿色农业由“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的转变。二是由动物 、植物资源组成的“二维资源结构”的传统农业向由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组成的“三维 资源结构”的新型农业的转变,实现“露天农业”和“工厂农业”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 三是“离陆下海上碧”发展农业,创建陆地、海洋、天空联合的“陆海空立体系统工程大农业”,实现陆地农业向陆海空农业的转变,即陆地的绿色农业、海洋和天空的蓝色农业、微生物工业型的白色农业,我们称之为“三色”立体农业。创建“三色”立体农业,使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立体化的特征,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在21世纪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